编者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后,人们对老龄化、生育率、人口红利等问题十分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形势,就要采取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种措施,促进总和生育率的回升。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更大力度的鼓励生育政策和自主生育政策亟待出台。值得注意的是,税收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但切不可无限夸大这种作用。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有扣除的规定,也有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年建立起来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是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之一是赡养老人支出,而且对独生子女有更为优惠的扣除。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鼓励生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之一是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教育支出是按子女数量计算的。子女数量越多,可获得的扣除越多。这有助于降低子女教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生育的作用。除了上述较为明确的与社会保障有关的税收制度之外,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对住房贷款利息支出、住房租金支出等的规定,有助于住房民生的改善,有利于生活成本的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进生育。 女性生育保障目前在个人所得税政策上体现得不明显。考虑到生育对女性就业和职业生涯的直接影响,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将生育保障和税收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让企业和更多的市场主体自愿地支持女性生育,也有一定的探讨空间。
总体上看,现行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与现行人口政策基本适应。未来,应对人口形势变化,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系统性的公共政策支持。积极发挥税收作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赵福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中心主任照片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支持完善养老金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需要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养老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应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配以延长退休年龄等政策,促进第一支柱的精算平衡,实现养老金财务可持续。其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优化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提高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缴费限额、降低税率,增强其对于高收入者的吸引力。最后,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优化养老产业税收政策,充分考虑养老产业前期投资大、收益低的特征,注重对其前期发展阶段税收优惠。人口变化给税收带来的影响翟继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税收与人口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税收的总量及其结构有重要影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人,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此决定了我国纳税人的总数以及税收收入的总额在全世界都占据重要的位置。纳税人的数量直接影响税收收入总额和结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进一步下降。随着未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税收的结构也有必要进行调整。增值税目前是我国第一大税,由于增值税本质上是对最终消费品征税,一旦人口的消费能力下降,增值税的收入总额及其增长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应按照降低间接税比重的改革方向,调整税收收入结构。 税收制度应朝着老龄友好型的方向发展。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看,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9亿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税收政策应体现鼓励企业雇用老年人,鼓励家庭赡养老人,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导向。例如,企业雇用退休员工发放的工资可以参照残疾人工资实行加计扣除,家庭赡养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现有每月元扣除额的标准上进一步提高,允许65岁以上的老人与子女联合申报个人所得税,养老产业和相关服务可以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等。
税收制度应向婚姻友好型的方向发展。为了鼓励婚姻,应考虑减轻结婚者的税收负担。例如,允许夫妻联合申报个人所得税,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单职工家庭的税收负担。
税收制度应朝着生育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未来出生人口数量不容乐观。鼓励生育应体现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地产税等诸多税种之中。原标题:当我们谈人口普查时,税收谈什么更多详细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