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的渊源颇深。
年《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也正是长清区残疾人联合会刚成立那年,当时我正在街镇干新闻报道员,当时,我是街道机关上唯一的残疾人,所以,残联找我,我找残联的机会比较多。
回想这三十年来,我的成长、我家庭的变化都是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以及残联工作的拓展、深化而成长和变化的。可以说,没有残联、没有挚爱残联工作、把残疾人当亲人的残疾人工作者,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图中右二为作者蒋涛)
身为残疾心不孤单
我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妻子也是意外导致截瘫,双下肢残疾,我拄单拐,妻子拄双拐。两个残疾人组成一个家庭,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妻子没有收入,我每月41元的聘用工资要维持一家人的吃喝穿用;那时,助行我们夫妻俩使用的拐杖要到山东省假肢厂购买,来回几十公里的路程,费时费力不说,购拐和车票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我们能迁就就迁就,不用到极致就不更换,为此,因拐杖锈断,摔过跟头跌过跤。《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后,我们夫妻再就没有用过旧拐杖,还为妻子适配了轮椅,成为辅具适配的首批受益者,方便了生活。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沟沟坎坎,特别是残疾人家庭,更是多事之秋。那几年,霉运总伴随着我,挥之不去,先是妻子不慎摔伤骨折,造成次生伤害,还没完全痊愈,屁股上又长了恶疮,到处求医,不见好转,通过两个多月持之以恒治疗,基本痊愈,这时又不慎烫伤了。我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怨天怨地怨命运,但不管怎么着,日子还得过,家里单位两头跑,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这时,也正是由于《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残联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悄悄向我伸出了援手,在单位发起募捐活动,同志们积极响应残联号召,争先恐后献出爱心。当残联的同志把写着一个个爱心姓名的捐款名单送到我手上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道用什么言语表达当时的心情。我一直珍藏着这份名单,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拿出来看看,它成为激励我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动力。
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我不在街镇工作了,但和残联一直保持密不可分的联系,残联对我的帮扶也没有间断,《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也一直让我持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当时,我住着三间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有一个地方漏雨严重,苇箔下垂,下雨时,我就在苇箔底下放上一块木板,地面放上椅子,椅子上面再放上一张凳子,凳子上面放根柱子,柱子再顶着房顶的木板,不让房顶继续下垂。记得那一年,大雨过后的一天,区残联的领导到我家走访,看到当时的情况,非常着急,埋怨我有困难不吱声,立即安排相关人员,搭“百户安居工程”的便车,对我的房屋进行了改造。目前,我一直住在改造后的房子里,不漏雨,不漏风,再恶劣的天气也不用提心吊胆,睡觉踏踏实实。
基层残联的同志挂着我、帮助我,可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沾了近的光、熟悉的光,真正的是沾了《残疾人保障法》的光。有一年,远在省城的省市残联的领导来到我家,给我送来了慰问金,还有一件羽绒服,我深深地体会到残联是残疾人娘家人的深刻含义,娘家人对子女的牵挂是无私的、纯真的,在你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总有娘家人的身影。那件羽绒服妻子一直穿着。这几年,孩子大了,给妻子买了新的羽绒服,每每出门,妻子总是说,我还是穿残联送的那一件吧,那件暖和。我知道,这是一种表达,残缺的肢体已经完全融入爱的情感里,那是一种从心里往外透着的暖和。
在我家里,夫妻双方使用的辅具、拓宽的房门、改造的橱柜……处处都有残联的影子,甚至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残疾人工作者工作的痕迹,《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为残疾人带去的福音福祉体现在每一名残疾人身上,也体现在残疾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服务奉献心怀感恩
年春的一天,街道残联的负责同志对我说,街道残联要招“一专两员”(一专:残疾人专职干事;两员:残疾人就业服务员、残疾人康复服务员),你也报个名吧。就这样,履行完必要的手续,我成了“残联的同志”。
自己是享受过《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给我带来温暖和关怀的人,现在角色转换了,咱也要把这种温暖和关怀传递下去。这是我踏进残联这个门槛时最朴素的想法。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所以更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当初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残疾人进门,一张笑脸相迎,落座,一杯热水相敬,临别,门口相送;需求,尽量满足,倾诉,认真倾听,政策,耐心讲透,问题,积极解决。来残联前,自己没有从事过按时上下班的工作,对时间的概念不强,常常同志们下班都走了,自己还在岗位坚守,这也成全了一些和我一样时间概念不强的残疾人,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也歪打正着的把事情办了。热情,收获了好评;服务,赢得了赞誉;真诚,回报的是感动。明明就是正常业务,咱把事情办了,有些残疾人却总是感激万分,千恩万谢,这也更坚定了自己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信心。
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工作也有闹心的时候。刘庄村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刘德法,六十多岁,年轻时在乡镇企业因公致残,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对职能部门有抵触情绪,咱残联也不幸中枪,有段时间不断给我打电话,提要求,怒气怨气混杂在一起,不分青红皂白,冲着我一顿猛放,总的意思是:我是因公致残的,把我不能和其他残疾人一样对待,我需要比他们更好、更宽松的政策。电话上说不清楚,只好硬着头皮上门,和他面对面,说实话,当时是真不愿意去啊!没办法,事情总得面对。这时我想到了《残疾人保障法》,我只要把政策讲明白,让他知道党和政府是如何关爱我们残疾人的,工作也肯定会作通。采取的措施呢,后来归纳归纳,无非就是:倾听,让他把怨气发出来;疏导,安抚他的情绪,想法平复他不平衡的心理;解释,把政策讲深讲透,该落实的当场落实;评估,量身打造需要的辅助器具,批下来,送上门。几个回合下来,他满意,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现在,我们成了好朋友,隔段时间就打电话,不是找事挑毛病,而是约我过去聊聊天,说说话,解解闷。我有时和他提起当初的事,他怪不好意思,表示,当初心里就是憋着一股气,你让我放出来,又帮我理顺了。还有一个城市社区的残疾伙计,叫张广河,也是重度肢体残疾人,逢年过节就打电话,要救助、要东西,解释也不听,说在电视上看到领导走访了,为什么走访别人不走访我,东西有别人的就得有我的,不听解释,不要理由。和理事长碰了头,进行了认真分析,断定像他这种性格的人,不一定真是对着那点东西去的,长时间不出门,可能就是要的存在感,害怕被人遗忘。于是,和理事长几次跑到他家,拉家常,多从他的角度谈感受,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渐渐地融化了他的心,从抵触到接受,到掏心窝子拉呱,现在成了好朋友,遇到点什么事,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征求咱的意见,真把咱当成了自己人。后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他适配了电动轮椅,每天都能出来溜溜圈。
感受成功心想事成
我刚到残联工作,一开始坐到这个岗位的时候,想法比较单纯,认为咱是“残联的同志”,把残联的活干好就行,干着干着发现不是这么个事,残联的活和有些兄弟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起门来朝天过,过不好,也没法过,得和兄弟部门抄起手来搞协作。于是,平时就有意识地多往这些部门跑,套近乎,联络感情,了解兄弟部门的业务,把自己的工作往人家那里渗透。一来二去的,都熟了,感情也到位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往兄弟部门那里一站,都给“面子”,工作顺手就做了,不作难。民政、人社、扶贫、公安、社会治理、社区卫生等部门都配合的比较好,“有事你说话,别不好意思,残联的活就是我们的活”,这话是这些兄弟部门常说的,暖心、贴心、到位!有一年春天,西兴隆村的精神残疾人段德强病情发作,在家里打砸,有严重暴力倾向,村委会给咱打电话,咱第一时间联系有关部门,不一会儿,派出所的同志来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同志来了,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同志也来了……大家齐心协力,把他及时送到精防中心,即得到及时治疗,也避免了次生伤害。
因为和兄弟部门接触多了,对兄弟部门的业务也熟了,有道是艺多不压身,残疾人朋友也成了受益者,有些业务重叠的残疾人,在咱残联办理业务的同时,咱顺便也把兄弟部门的业务解释到位,让残疾人朋友少跑了不少腿。
前几年,残联的业务开展的不如现在广泛,办公的自动化水平也低,有些工作需要亲力亲为,所以,文昌的山山水水(文昌的地势是东面山西面滩)都曾留下我们“一专两员”拖着残躯入户服务的身影,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就什么时候出现,和我们那些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和领导一起入户,残疾人亲属看到我,越过走在前面的领导,奔着我就跑了过来,热情的握手,好听的话说了一箩筐,弄的领导很尴尬,弄得我也很尴尬。平时无非我们多跑了几趟腿,做了我们应该做的服务,却享受了这样的待遇,从这一小小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我们残联在残疾人心中的地位。这三十年,长清区残联以实际行动践行《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做了大量好事实事,残疾人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残联的地位也在社会上得到极大提升。有些事不是刻意为之,只要咱心里时刻装着残疾人,可能有意无意之间,好事就做成了。有一次,我们在残疾人调查时,见到了三龙庄村的视力残疾人刘兴,他个头不高,穿着一身破旧的绿军装,一双泛白的黄球鞋,皮肤晒的黝黑,没有一点光泽,头发乱蓬蓬的,整个人就像俗语说的“像个生锈的栗子”,每天上市打工,天不亮就走,十天有八天找不到活,有活的那两天工资也少的可怜。特别是一到傍黑天,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推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摸索着回家,一同打工的人吃了晚饭进入了梦乡,他才摸索着走进家门。我们劝他,别上市打工了,想点别的门路吧,他使劲的摇头,我不中用,不能给好人丢脸。我们记挂在心里,盲人按摩培训班招生时,我们给他报了名,他依然固执己见,无奈,我们又找她的家人帮忙劝解,终于把他送进了盲人按摩培训班。还算争气,他悟性强,手法练得快,培训班结束时,已能单独从事按摩工作,在济南一家按摩店留了下来,收入也不错。更让人欣慰的是,他很快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组成自己的小家庭。原来能吃饱就不错了,快五十岁的人了,成家我连想也没敢想,都是“残联的同志”成全的,他逢人就说。最近见到他,一身西装,理着寸发,白白胖胖,要不是知根知底,谁能寻思这就是以前那个“生锈的栗子”。
这几年,《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更加深入人心,而残联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办公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济南市“智慧残联”与互联网的应用,让残疾人和“残联的同志”少跑了不少腿,有很多业务动动手指就能办妥。腿少跑了,也不用为着一张表格登门入户了,但咱为残疾人操心服务的心不能丢,时刻挂着残疾人、想着残疾人的弦不能松,只要残疾人有需求,我们就要搞服务,只要残疾人有需要,我们就随时到。
这三十年,是《残疾人保障法》让我收获了爱与成功,我和残联和残疾人的那些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今天就到这,等有时间了,我继续和你讲我和《残疾人保障法》的故事。
作者简介:蒋涛,男,年10月11日生,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残联专职干事,肢体三级残疾。年应聘为长清区文昌街道残联专职干事,从事残疾人工作至今。
来源:精益残联
编辑: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