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是“折翼的天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就是要抓住儿童的康复黄金期,通过专业系统性的康复训练,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重回蓝天,逆光飞翔!康复一个残疾儿童,温暖一个家庭、造福一个群体。“十四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残联始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作为重点民生项目抓好抓实。仅年,全年共救助残疾儿童人,任务完成率.3%,累计拨付救助资金.5万元。
“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三维度推动残疾儿童普惠政策全面落地
图为南宁市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
全方位推行政策落地——从年起,南宁市就开始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相关政策措施逐年完善,尤其是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后,南宁市积极协调推进全市及各县(市、区)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全方位落地,不留死角。同时不断完善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准入考核机制,在康复定点机构行业准入上力求“精准”,通过开展严格的定点康复机构等级评审,现已认定市级定点机构37家,并实行从严准入和动态退出管理模式。
全过程监督政策执行——南宁市积极探索制订并建立残疾儿童筛查、诊断、康复、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通过医疗康复和教育训练相结合,项目执行情况月报告、季报告及年度绩效考评和第三方评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实现救助政策执行全过程监督,真正做到“应救尽救,及时结算”。以技术创新驱动康复服务完善,在全区首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机构和家长可实现网上签到,相关数据实现云交互,康复救助服务全程无纸化办公。
全覆盖救助实现政策扩面——南宁市主动作为,努力在救助政策扩面上下功夫,现已实现年龄、标准、户籍三方面突破。上级文件要求对0至6岁的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万元,7至17岁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9千元,南宁市根据青秀区大龄残疾儿童相对集中的特点,率先在全区试点推行7至17岁残疾儿童每人每年同样补助2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多支出.8万元。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开发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开展延续医疗康复服务,方便了长期奔波在康复路上的残疾儿童家长们,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融合发展,助“折翼天使”飞得更远
图为南宁市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
融合幼儿教育——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举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实施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增加适龄残疾儿童入园机会的要求,南宁市依托春暖康复教育师资团队,与北京市朝阳区新希望融合幼儿园展开产学研合作,试点创办了春暖新希望幼儿园,成为广西首家面向特殊儿童民办性质融合幼儿园。幼儿园致力于构建平等友爱的同伴环境,强调建立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通过引进高品质专业的团队办学,确保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这是我市适应新时期多元化融合教育发展趋势,探索解决康复程度较好的自闭症儿童不能在正常幼儿园接受教育问题的又一全新尝试,有效推进了南宁市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也让特殊儿童走进幼儿园与普通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成为可能。
融合志愿活动——南宁市积极打造“残健互助,蓝灯指路”志愿服务品牌,通过“送教和心理辅导助残志愿服务队”、“就业创业助残志愿服务队”、“法律援助助残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小分队,确保残疾儿童“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开展“八个一”系列助残公益融合活动;世界孤独症日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多个高校开展孤独症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孤独症孩子在凤岭儿童公园摩天轮、南湖公园点亮蓝灯,表达对孤独症的